“換熱站出水溫度 45℃,三樓室溫 23℃,一樓卻只有 16℃”“二次網循環泵日均耗電 320 度,熱損率高達 28%”…… 供熱季的這些 “數據痛點”,本質上是換熱站與二網系統的 “協同失效”。
傳統模式下,換熱站的 PID 控制器只能做簡單閾值調節,供水溫度波動 ±3℃是常態;二網管道的水力失調率超過 30%,近端用戶流量超標 20%,遠端卻不足設計值的 60%。而海威茨通過 “DeepWarm AI 算法 + 物聯網硬件” 的深度耦合,讓換熱站與二網形成閉環控制系統,調控精度改寫供熱規則。
換熱站:AI 驅動的 “熱力樞紐”
作為連接一次網與二次網的核心節點,海威茨給換熱站裝上了 “三位一體” 智能中樞:
感知層:部署高精度溫度傳感器、壓力變送器,采集一次換熱器進出口參數,數據傳輸時延≤50ms,確保 “狀態透明”。
決策層:基于 LSTM 神經網絡的負荷預測模型,結合未來 72 小時氣象數據(誤差≤1℃)、小區入住率(動態更新),計算供水溫度曲線。實驗數據顯示,比傳統 PID 控制節能 18%。
執行層:電動調節閥(調節精度開度)與變頻循環泵組成響應系統,接到指令后啟動調節,確保二次網供水溫度波動控制在 ±0.5℃以內。
在某項目中,改造后的換熱站實現 “三重進化”:水泵日均耗電降至 245 度(降幅 23.4%),換熱器換熱效率從 78% 提升至 89%,因溫度波動導致的用戶投訴量銳減。
二網平衡:物聯網編織的 “溫度均衡網”
如果說換熱站是 “熱力源頭”,二次管網就是 “輸配神經網絡”。海威茨通過三級調控網絡破解水力失調難題:
樓棟級:在熱力入口安裝超聲波流量計與電動調節閥,智慧平臺根據建筑熱負荷(按面積、保溫系數動態計算)分配流量,偏差 時自動調節閥門開度,確保每棟樓 “得熱公平”。
單元級:部署溫度傳感器,實時監測供回水溫度差。當某單元溫差比平均值低 3℃以上,系統判定為循環不暢,聯動單元閥增加流量,快速即可消除溫差。
戶內級:智能電控閥(無線通信)與室溫采集器(精度 ±0.3℃)形成閉環,用戶通過設定溫度后,閥門開度以微調,實現 ±1℃控溫精度,空房模式下可節能 25%。
青島某老舊小區改造后,二網系統呈現顯著變化,氣、水、電能耗顯著下降。
協同控制:1+1>2 的能效革命
換熱站與二網的 “智能對話”,才是系統能效的關鍵。海威茨智慧平臺構建的協同機制實現 “雙向賦能”:
數據互通:二網室溫數據作為換熱站供水溫度調節的反饋信號,當區域平均室溫低于 18℃時,自動觸發供水溫度提升 1℃的指令。
故障聯動:當二網某段管道流量突降壓力上升,系統判定為管道堵塞,立即指令換熱站降低該區域供水壓力,同時推送定位信息給巡檢人員,平均故障排查時間從 4 小時縮短至 45 分鐘。
時段優化:結合二網末端的用戶行為分析,供水溫度與時段能耗降低 13%。
從換熱站的DeepWarm AI 決策到二網的物聯網調控,海威茨用科技重新定義了 “溫暖” 的標準 —— 不僅是舒適室溫,更是每一度熱能的精準利用。當智慧算法與物聯網硬件深度融合,供熱系統正在從 “經驗驅動” 轉向 “數據驅動”,為城市能源革命寫下生動注腳。